教学制度t

教学制度t

当前位置:基础教学部 > 教学制度t

基础部行政〔2021〕8号:关于印发《基础教学部课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4-30 浏览:

8.PNG

基础教学部课程建设标准(试行)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等文件精神,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结合部门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一、课程建设基本目标

1. 课程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 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4. 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6. 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 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二、课程建设标准

基础教学部课程建设标准(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   教学

理念

1-1引领性

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凸显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在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健康地发展。

5

1-2   高水平

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现教学创新。

5

课程

团队

2-1   负责人

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5

2-2   团队

课程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依据清晰,改革举措具有针对性,体现出持续改进的特征。

5

3 课程

目标

3-1明确性

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力支撑毕业要求,体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建构目标有机融合,注重思维训练与高阶知识、高阶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5

4   教学

内容

4-1   思想性

落实立德树人,发挥价值塑造作用,将课程育人有效落实在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中。

5

4-2 科学性

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形式丰富多样。

5

4-3   适用性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

10

5   教学

设计

5-1 高阶性

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10

5-2   创新性

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合作式、研讨式、案例式、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0

5-3 挑战度

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0

5-4互动性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5

6   课程

考核

6-1   过程性

注重过程考核和评价,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过程考核占比不低于50%,形式不少于3种(出勤不能作为考核成绩)。

5

6-2   开放性

结课考核方式合理,设置一定量的非标准答案试题或应用性试题等;针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开展课程考核分析。

5

7   学习

效果

7-1质量评价

课程教学评教结论均为为良好及以上,同行及学生评价度高。

5

7-2持续改进

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5

 

 

基础部行政〔2021〕8号:关于印发《基础教学部课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pdf



                                               基础教学部

2021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