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Ⅰ
作者:潘建丹 来源:高等数学教研室 时间:2022-06-15 浏览:
一、课程简介
高等数学I是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使其在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和熏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结合专业需求,培养具有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等数学课程组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潘建丹,温州商学院副教授
团队教师1: 侯晓阳,温州商学院副教授
团队教师1: 翁作义,温州商学院助教
三、课程思政建设基础
高等数学I是面向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2018年以来,持续向18、19、20、21级学生开展高等数学I“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教学团队教师持续参加校内外“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工作坊、专题培训,团队负责人多次组织校内课程思政教学沙龙、教学经验分享。
依托温州市高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校级“高等数学 I”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本课程组教学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建设成果。目前本课程已制订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及教学案例随记。课程团队于2021、2022年分别获校级“课程思政”专项赛特等奖,浙江省第一届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专项赛二等奖,浙江省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专项赛一等奖,本课程微课作品入选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微课。
四、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主要融入点和教学方法
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位的教育价值理念。在讲授本课程时,从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应用三方面呈现数学知识,展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中去,以促进学生价值、知识、能力和素养协调发展,本因此,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1)将辩证法思想融入教学,学生具有科学思维、辩证思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了解和尊重国情,有理想、有抱负,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通过数学理性精神的熏陶,感悟数学之“真”,形成严谨的工作学习习惯;通过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轶事和科学精神,感悟数学之“善”;通过感受数学符号、公式、定理的简洁与和谐,感悟数学之“美”。
以往高等数学的教师考虑育“才”重“器”的多,考虑育“人”育“德”的少;教学方面,重“术”的掌握和运用,缺乏价值引领和启示。高等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方法中蕴涵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尽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素材,将高等数学上升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来讲授,讲清楚高等数学不仅是一种数学方法,而且具有一般辩证法的特征,是辩证法量化的一种表述形式。发挥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育人方式,切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进的教学方法为:(1)讲授法: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和启示。将微积分简史、中国的数学文化带入课程教学,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中国灵魂”的公民素质;注重体现数学的统一性、对称性和逻辑性等内在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高尚的情操与美德;(2)启发式教学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引导学生体验思辨、规则和符号所具有的思维与形式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互动式教学法:坚持以身作则,加强课堂管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主体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倡导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五、特色与创新
1.课程设计注重从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应用三方面呈现数学知识,促进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2.丰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资源库,注重常态化集体备课和培训。
3.打造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维三阶教学模式。
4.改进教学评价,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六、建设规划
1.落实授课教师主体责任,通过常态化集体备课、集体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育人水平。就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课程组内部进行交流。
2有计划地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加强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
3.力争达到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水平和高度,形成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优秀成果。
4.力争在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能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从而使得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辐射和推广价值。
七、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