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t

课程思政t

当前位置:基础教学部 > 课程思政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项熙丽  来源:思政理论教研室 时间:2022-06-29 浏览:

一、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各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任务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向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实践的能动的认识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本课程教学旨在提升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地面向社会和把握自我;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伟大实践,提供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张豪威、徐开金、吴学臻、任岩森、刘小锋、项熙丽、肖莎丽、陈晨、纪英杰、吴亦婧、刘璐璐、巩雪琴

三、课程思政建设基础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更新教学大纲、制定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撰写教学案例随记、建立了覆盖每个教材专题的教学案例库,并将以上教学成果有效地运用于马原课堂教学实践中。

四、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主要融入点和教学方法

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本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充分完善和提升作为思政课之一的《原理》课的育人功能。坚持和完善《原理》课在“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主渠道、中心环节的主导作用,增强课程育人意识和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和各门专业课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格局。即坚持在《原理》课的课程教学中,体现党、国家和社会的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其成为德才兼备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的追求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青年主动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2.课程思政主要融入点

科学技术现代化、国家软实力、时代精神、科学精神、中国梦、包容、协作、生产力标准、中国梦、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爱祖国、爱人民、群众路线、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集体主义、责任意识等

3.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1)构建基于雨课堂、课堂派等应用软件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让理论教学能入耳、入脑、入心。

(2)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图片、视频、原著导读、新闻链接等网络资源,充分利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将理论指导和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本课程,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五、特色与创新

利用《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发挥在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在选择课程思政案例时,根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要求,在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原理》课教学科学化、时代化;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思政课受益学生群体广泛的优势,“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课堂内外注重和学生交流和沟通,拉近和学生的感情和距离,全面准确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提高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原理》课是四门思政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学生感到最抽象、最深奥乏味的一门课。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以深入浅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讲故事方式呈现给学生,非常考验思政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通过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能提升教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得《原理》不再是理论的空洞说教,而是切实回应时代和社会的问题,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当下的困惑。

六、建设规划

目前已基本完成覆盖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案例随记撰写、建立了覆盖每个教材专题的教学案例库,并将以上教学成果有效地运用于两年的马原课堂教学实践中。随着课程组成员队伍的不断扩大,课程案例库和随记建设需要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扩充。由于思政课学科性质的相似,《原理》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思政课的课程思政改革上。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上,其他专业课向思政课看齐,与思政课的主渠道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七、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