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当前位置:基础教学部 > 课程大纲

汉字文化课程大纲

作者:黄春慧  来源: 时间:2009-07-14 浏览: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2学分     总学时 36学时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
开课对象:本专科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汉字,了解汉字的基本性质、整体命运、根本特征,正确理解汉字与汉民族社会生活、汉字与汉民族精神世界、汉字与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联系,学会综合和分析深藏于汉字之中的文化属性,从而在实际运用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汉字。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大学语文》。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  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3学时)
[1] 汉字的起源
[2] 汉字的演变
[3]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基本要求:从历史时空的层面了解汉字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2.  汉字与汉民族社会生活(一)(3学时)
[1] 汉字结构的文化阐释
[2] 汉字与古代钱贝
[3] 汉字与古代战争手段
基本要求:通过解析汉字了解汉民族社会生活、古代钱币、古代战争等,掌握“兵”“戉”“戍”“戊” “戌”“甲”“执”“狱”等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3.  汉字与汉民族社会生活(二)(3学时)
[1] 汉字与服饰文化
[2] 汉字与饮食文化
[3] 汉字与古代建筑
[4] 汉字与交通出行
基本要求:通过解析汉字了解汉民族衣、食、住、行文化,掌握“衣”“初”“裹”“表” “向”“厕”“隅”“途”“行”“衔”等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4.  汉字与汉民族精神世界(3学时)
[1] 汉字与民族认知模式
[2] 汉字与中华民族精神
[3] 汉字与中国哲学和宗教
[4] 汉字与中国文学艺术
基本要求:探索表意方块字背后隐藏的中国哲学、艺术以及民族精神。
 
5.  汉字与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3学时)
[1] 汉字与具象思维
[2] 汉字与辩证思维
[3] 汉字与系统思维
基本要求:探索表意方块字背后隐藏的民族思维方式,以及字母文字与表意文字对民族思维与文化的不同影响。
 
6.  汉字与古代社会人生风俗(3学时)
[1] 汉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
[2] 汉字与上古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
[3] 汉字与祖先崇拜
[4] 汉字与民间民俗
基本要求:通过解析汉字了解汉民族婚姻等民俗文化,掌握“家”“妻”“取”“男”“女”“后”“父”“昏”“鱼”等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7.  汉字与姓氏文化(3学时)
[1] 中华姓氏的起源
[2] 姓氏文化透视
[3] 汉字与姓氏文化的关系
基本要求:了解中华姓氏的来源、发展与现状,通过汉字透视姓氏文化。
 
8.  汉字与游戏文化(3学时)
[1] 字谜——中华智慧的特殊游戏
[2] 诗文、楹联中的文字游戏
[3] 汉字的谐音文化
基本要求:了解文字游戏、字谜、测字、谐音等文化现象,体会汉字之智慧。
 
9.  汉字与现代生活(3学时)
[1] 汉字与实用艺术
[2] 汉字与现代广告
[3] 汉字与行业用字
[4] 汉字与网络文化
基本要求:了解汉字在平面设计、现代广告、网络语言等方面的贡献,了解汉字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10. 现代汉字的比较研究(3学时)
[1] 汉字的国际影响
[2] 汉字与日语
[3] 汉字与韩文
[4] 海峡两岸的汉字异同情况
基本要求:了解汉字与日文、韩文的关系,认识汉字的文化影响力。
 
11. 说文解字——解析字源,纠错消疑(6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追源溯本”辨析一些经常被误用错用的词语,从而正确理解与使用这些词语。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刘志基著,华师大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汉字文化综论》,刘志基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贺九盈、胡双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
课内外学时以1:1为宜,作业2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期末以开卷的形式进行考核。作业成绩20%,考勤及课堂表现20%,开卷考核成绩40%。
七、本课程特色
     汉字文化学是一门学科交叉性质的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学课程,也不是一门普通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课程,而是以汉字为主线,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注重从多学科来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 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基础教学结合起来,拓宽本科学生的学科视野。
   2. 使本科学生掌握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研究具体问题的能力。
   3. 提高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深厚文化素养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执笔:(课程负责人或课程责任教师签字)
审阅:(系主任签字)                        日期:
审定:(分院教学院长签字)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