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文化课程大纲
作者:戴益 来源: 时间:2009-07-14 浏览:
《中国节日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estival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一、二、三年级本、专科
开课分院、系:基础部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节日文化” 它是以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介绍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融入中西方文化对比视角的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人文素质课程。
通过解读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关中国节日的经典篇目,让学生对中国的节日的来源、形式、特殊习俗有一个感性了解;并以文化比较的方式将中国节日文化与外国的节日文化进行对比,培养其世界性文化视野下的民族意识;结合当下全球化进程下的民族文化生存困境,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生存现状的关注。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大学语文、中国世界历史等基本知识。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 中国传统节日绪论(三学时)
[1]日常生活中的节日
[2]中国节日概论
基本要求:
①了解节日文化的起源
②掌握中国常见节日名称
2. 春节、元宵节( 三学时)
[1]春节、元宵节的来历、习俗
[2]春节与“新年”节日比较
基本要求:
①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来历、习俗
②掌握中西方“新年”的不同特点
3. 女性的节日——三月三(三学时)
[1]《诗经·溱洧》中的节日
[2]三月三节日的影响
基本要求:
①了解三月三作为一个女性节日的来历、习俗
②掌握该节日对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民俗文化的影响
4. 杏花春雨江南——寒食、清明(三学时)
[1]寒食、清明
[2]清明与江南
基本要求:
①了解寒食、清明节日起源、风俗
②掌握清明与江南气质的契合
5. 此端午非彼端午也——也说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三学时)
[1]端午与屈原
[2]中国的端午与韩国的“端午祭”
基本要求:
①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端午的起源
②掌握中国的端午与韩国的“端午祭”的不同之处
6. 情人之七夕(三学时)
[1]2、14情人节
[2] 7.7七夕
基本要求:
①了解西方情人节与中国七夕
②掌握当代社会中西方节日文化表现上的差别
7. 盂兰盆节——倩女幽魂(三学时)
[1]盂兰盆节
[2]与万圣节之比较
基本要求
① 了解盂兰盆节的来源、习俗
② 掌握中国与基督教国家鬼神文化的差异
8. 桂花飘香——中秋(三学时)
[1]8.15中秋
[2]月、桂之意象分析
基本要求
① 了解中秋节的来源、习俗
② 掌握月、桂意象的象征意义
9. 佳节又重阳(三学时)
[1]9.9重阳
[2]重叠数字节日专题
基本要求
① 了解重阳节的来源、习俗
② 掌握重叠数字节日的文化内涵
10. 温暖的冬季——冬至、腊八、除夕(三学时)
[1]冬至、腊八、除夕
[2]冬季是一个过节的季节
基本要求
① 了解冬至、腊八、除夕的来源、习俗
② 掌握冬季节日众多的原因
11.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三学时)
[1]蒙古族、回族、藏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
[2]浙南少数民族畲族的节日
基本要求
① 了解常见少数民族节日的名称
② 掌握少数民族节日与汉族节日的联系
12. 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三学时)
供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基本要求
① 交流学习心得
②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生存环境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于石,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
2、参考书: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宋兆麟,李露露著,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1
《中国传统节日》,罗启荣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9
《剑桥中国史》,(美)麦克法夸尔,(美)弗正清编,俞金戈 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
六、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
1. 对自己生活中的节日做一个数据统计和社会调查
2.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期末进行成绩考察,满分为100,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占60%。平时成绩是作业、课堂表现、课外学习及出勤等情况的综合评定。期末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
八、本课程特色
(1)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理念。融入学生的自我生活体验,将民族文化生存的现状通过学生自身的节日体验反映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将文学拓展成文化,将透视文化的视角定位在全球性、世界性的视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联系起来,扩展课堂有限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认知视野,加深其认知深度。
(3)在教学方法上,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组织课堂活动等,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通过共同辨析、质疑、引导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执笔:(课程负责人或课程责任教师签字)
审阅:(系主任签字) 日期:
审定:(分院教学院长签字)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