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当前位置:基础教学部 > 课程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

作者:黄春慧  来源: 时间:2009-07-14 浏览: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
开课对象:各专业本科
开课分院、系:基础教学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 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一门以祖国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精髓,兼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程。
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欣赏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并使其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本课程还致力于促使学生理解与吸收中外文学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中学语文、历史等基本知识。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大学之魂(2学时)
主要篇目:《兼容并包,英华荟萃》/冯友兰
①阐明开放的思想、包容的精神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性。
②联系城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培养学生广阔的精神视野。
2.青春在呼号(2学时)※
 主要篇目:《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青春》/苏雪林
①解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题——理解青春期的种种苦闷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是通往人格成熟和精神成人的考验。
②诵读苏雪林《青春》——感知青春的美好、可贵与希望。
3.仁爱,天地最美(4学时)※
 主要篇目:《孔子二则》、《兼爱》
①了解仁爱是一种超越文化、超越国家、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普世的情感。比较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仁”与“礼”。
②联系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思想(儒、道、佛)和世界上的宗教精神,阐释仁爱的精神内涵。
4.爱是难的(2学时)※
 主要篇目:《诗经·蒹葭》,《当你老了》/叶芝
①结合大量文学作品,了解爱情的表现方式。
②探讨爱情的标准,我们该如何选择生命的另一半。(美貌?智慧?品德?金钱?……)
5.向往自由(2学时)
 主要篇目:《给云雀》/雪莱
①通过释读《给云雀》,理解诗歌形制和自由概念的契合。
②阐释自由对于生命个体和整个人类的意义。
6.寻求良知(4学时)※
 主要篇目:《孟子四则》
 ①理解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的内涵。
②良知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7. 星空让人敬畏(2学时)
 主要篇目:《敬畏生命》/史怀泽
①了解作品中“敬畏”的对象,领悟“敬畏”的内涵。
②在当今社会保持“敬畏”心的重要性。
8. 乡愁与家园(2学时)※
 主要篇目:《我爱这土地》/艾青、《住多久才算家》刘程亮
 ①体会乡愁的文学表达方式。
 ②谈谈自己离家的心理感受,讨论离开家乡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9. 为了忘却的记忆(2学时)
 主要篇目:《吃相凶恶》/莫言
 ①民族的记忆(历史)对于现实的重要性。
 ②个人的记忆对于自身发展的借鉴意义。
10. 英雄不仅是神话(2学时)
   主要篇目:《西西弗的神话》/加缪
 ①西西弗是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
 ②结合现实中的偶像崇拜,讨论应该崇拜怎样的英雄。
11. 坚韧的山峦(2学时)
   主要篇目:《山峦》
①体会“山峦”的隐喻,及其表达的悲剧、崇高的内涵。
②感受平凡生活中所体现的崇高。
12. 希望的红帆(2学时)
主要篇目:《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弗朗斯·比·恰奇
 ①“圣诞老人”存在的象征意义。
 ②“希望”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
13. 审视自我(2学时)※
主要篇目:《勿自欺欺人》/帕斯卡尔
   ①审视自我的意义所在。
   ②如何审视自我,进行讨论和实践。
14. 反讽与幽默(2学时)※
主要篇目:《幽默滑稽》/林语堂
   ①幽默体现的民主精神。
   ②幽默和严肃,及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15. 诗意地栖居(2学时)※
主要篇目:《月雪印象》
    感受诗文中体现的平凡生活中诗意、自由的生活方式。
    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精神的自由,和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16. 回归自然(2学时)
   主要篇目:《自然》/爱默生
   ①理解“自然”的多种含义。
   ②一个人的“自然”状态是怎样的?成长对于这种“自然”状态的影响。
注:带※为必讲章节,其他为选讲章节,由各任课老师自行选用。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大学新语文》,夏中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参考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唐诗鉴赏辞典》、《魏晋南北朝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
1、教材中讲读篇目以外的课文作为泛读篇目,由学生参看提示,自学完成。
2、选择6个讲课专题写课堂随笔,一学期检查2次。
3、积极准备课堂讨论,一个同学至少参加一次大的课堂活动。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是作业、课堂活动表现、课外学习及出勤等情况的综合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
七、本课程特色
(1)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积淀深厚的文化载体,是人类的“存在之家”,进而唤起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
(2)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变传统语文课堂逐篇精讲为“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联系起来,扩展课堂有限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认知视野,加深其认知深度。
(3)在教学方法上,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组织课堂活动等)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通过共同辨析、质疑、引导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八、其他说明
注重 “大学语文”的延伸性教学,考虑逐步开设文化素质类选修课,如“唐宋诗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名著赏析”、“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以巩固和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
 
 
 
 
 
 
 
 
 
 
执笔:(课程负责人或课程责任教师签字)
审阅:(系主任签字)                        日期:
审定:(分院教学院长签字)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