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作者:基础教学部 来源: 时间:2015-03-31 浏览:
课程编号:2710002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课程性质:政治理论课
学分: 3学分 总学时:课堂教学48
开课对象:13级本科生
开课分院、系:基础教学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根据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设立的,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
3、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时代感强的特点,教学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1、中国近现代史纲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的有关论述,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和主要内容出发,把这些理论成果的内容交织融合起来,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加以说明。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十二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实践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6)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艰辛探索开始,重点阐述探索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以及经历严重曲折的经验教训。要求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前经历的曲折发展,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回答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什么阶段。主要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如何认识这一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构成了邓小平国情理论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开始,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过程、科学内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明确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现代化构想和三步走战略
(4)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3.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2)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三个有利于”标准
(4)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5)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决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教学目的和要求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改革
(2)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政治体制改革
(3)文化发展道路、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相关问题
(5)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强意志。帮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的和平统一的理论和政策,积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问题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准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2)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
(3)关于“和谐世界”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的事业。在完成这项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3)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5)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节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深对党的认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新考验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学时分配
序号 | 教学内容 | 学时 分配 | 其 中(课内) | 实践(课外) | |||
讲授 | 录象 | 讨论 | 其他 | ||||
一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6 | 5 | 0.5 | 0.5 | | |
二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1 | 0.5 | | 0.5 | | |
三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1 | 0.5 | | 0.5 | | |
四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1 | 0.5 | | 0.5 | | |
五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3 | 3 | | | | |
六 |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3 | 3 | | | | |
七 |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9 | 8 | 0.5 | 0.5 | | |
八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6 | 5 | 0.5 | 0.5 | | |
九 |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6 | 5 | 0.5 | 0.5 | | |
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4 | 3 | 0.5 | 0.5 | | |
十一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依靠力量 | 3 | 3 | | | | |
十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 3 | 2 | 0.5 | 0.5 | | |
| 复习总结 | 2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48 | 40.5 | 3.0 | 4.5 | | |
四、教材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选读参考书:书后各章阅读书目
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
按照课后习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开卷,以主观分析题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绩评定方法:总成绩=50%平时成绩+50%期末卷面成绩
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包括考勤20%;作业10%;课堂参与、平时表现20%等
七、本课程特色
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国防党建、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包罗万象,每个方面都涉及许多理论和知识、历史和现实,且与中学教材内容重复,是最难讲的课程之一。本课程讲授中需要注意的是:(1)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正确处理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关系;(3)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4)认真研究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方法。
八、其他说明
执笔:
审阅:(系主任签字) 日期:
审定:(分院教学院长签字)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