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作者:基础教学部 来源: 时间:2015-03-31 浏览:
课程编号:50270004
课程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开课对象:全院所有本科学生
开课分院、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内在的规律性,了解中国近现代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基本线索,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由于本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同时,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等。对这些问题应有初步了解,具备基本常识。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理解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变化。掌握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3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领导力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史实。理解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反清斗争高潮的背景,太平天国的制度、政策;理解洋务新政及其失败原因。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实践过程和结局。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掌握辛亥革命大致过程。掌握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及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3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扩张
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掌握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重压和三种建国方案,为什么是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原因。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及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意义、失败原因。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和开辟革命心道路的过程。掌握土地革命战争严重挫折的原因及转折点。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2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国民党在抗战后走向失败的原因;了解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及政协的形成;掌握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2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内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共在1956-1957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建树;理解“文革“发动的原因及其性质;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学时)
(一)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成就及其原因。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参考书:
1. 《中国近代史诸问题》,刘大年著,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3.《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李时岳撰,《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4.《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章开沅撰,《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5.《毛泽东选集》(1-4卷),主要学习其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卷)、《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卷〉等文;
6. 《帝国主义侵华史》(1、2、3卷), 丁名楠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 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中国近代史》,李侃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1年版;
10.《中国现代史》(上、下),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五、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就重点章节内容给学生留课外作业1-2次,并要求学生在课外精读1-2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人传记或经典著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期末笔试成绩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率、课堂讨论表现及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
七、其它说明
本教学大纲仅供城市学院各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
执笔:
审阅: 日期:
审定: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