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作者:基础教学部 来源: 时间:2015-03-31 浏览:
课程编号:56200140
课程英文名称: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
开课对象:本、专科所有专业学生
开课分院、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精神,自2006年秋季开学后,全国高校普遍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作为四门新课程之一首先进入大学课堂。在2010版教材使用过程中,我院《基础》课程组根据校党委、院教科部关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更好地为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贡献的指示精神,结合我院学生实际特点,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从2013年秋季开始,2013版新教材开始使用,为更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课程组继续推进教学改革,经过一轮教学实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本学期将在上一轮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工作,特修订本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该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律教育的课程。
《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公共理论课,后续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题 目 | 序 号 | 学 时(48) |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绪论 | 6 |
追求梦想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第一专题 | 6 |
正确理解全球化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 | 第二专题 | 6 |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第三专题 | 4 |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 第四专题 | 6 |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 第五专题 | 6 |
树立法治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 第六专题 | 6 |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 第七专题 | 6 |
期末总复习 | 复习 | 2 |
注:新生军训和国庆节共两周不上课。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6学时)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与法律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1、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2、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针对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面临的不适和困难,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提高大学新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引导大学新生认识现代大学理念,认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明确个人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大学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大学优良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立德树人、励志成才。从而珍惜大学生涯,自觉培养优良学风,努力学习与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专题 追求梦想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6学时)
(一)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1、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2、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二)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 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3、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1、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2、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3、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大学生了解梦想、理想与信念的含义与特征,认识到富于梦想,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信仰的重要意义;懂得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架起通往梦想、理想彼岸的桥梁。
第二专题 正确理解全球化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6学时)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2、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3、增强国防观念
4、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专题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容易造成主权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冲击和削弱的现实及原因,促使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专题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4学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5、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3、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基本要求:
以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深刻地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四专题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6学时)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3、道德的历史发展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3、正确认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3、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阐明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和历史发展,揭示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历史联系,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一个合乎规律的崭新阶段,是对人类历史上道德发展的优秀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并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道德困惑,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五专题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6课时)
(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词源
2、法律的一般含义
3、法律的历史发展
(二)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三)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1、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2、我国的国家制度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法律尊严,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第六专题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6学时)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1、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3、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2、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3、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和法的本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促使他们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进而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第七专题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6学时)
(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规范
3、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3、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三)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2、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四)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2、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3、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教学基本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意识,了解并践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了解、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
(一)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版),本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二)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节选)教社政(2005)5号(2005年2月7日)。
2、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五四讲话),人民网,2013年5月6日。
4、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2010年4月24日。
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2011年,7月1日。
6、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马克思,《马恩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7、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节选自《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45页。
8、刘星:《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五、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给学生安排课外作业1-2次。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参考文献1-2篇。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法。期末笔试成绩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问题的掌握程度,及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平时成绩亦占50%,主要依据出勤率、课堂学习表现及课外作业完成质量等情况综合评定。
七、其他说明
本教学大纲仅供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本、专科生教学使用。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基础教学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