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以物为媒,深入理解温州文化基因
作者:李正柏/文 李正柏 蔡炜/摄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3-12-04 浏览: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百工之乡”、“东南山水甲天下”等美誉,人杰地灵。温州商学院温商精神导论教研室组织了一次研学活动,于2023年12月3日早上9:00,在蔡炜、李正柏两位教师的带领下,亲赴珐琅彩博物馆,青灯石刻博物馆和三垟湿地。旨在从历史纬度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深入到这片土地的地脉、文脉和商脉的丰富内涵之中,感悟敢于改革、善于拼搏、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争做新时代“四千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研学的第一站是珐琅彩博物馆。“珐琅”原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金属与玻璃混合制作的复杂工艺。自清代康、雍、乾三代不断努力,不但实现了生产的本土化,而且发展出“珐琅彩”的新品种。在这里,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各种珐琅彩艺术品,对造型多样、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的作品连连称赞,更是被古代匠人历经三代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深深震撼。
接下来,来到了研学第二站,青灯石刻博物馆。博物馆的藏品皆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工业化进程中,被工业文明抛弃了的传统手工制作品,有传统房屋的石雕,坍塌了的石桥构建,有民间信仰的崇拜等。物质景观趋同的现代文明,使人迷途,不知何处是精神的故乡。青灯石刻博物馆馆长张金成先生以实际的行动,留住了这座城市的遗迹,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学生以及后人架起了通往温州这座城市文化内涵的桥梁。
最后来到了本次研学的最后一站,三垟湿地。三垟湿地,被誉为温州的“肺”,这里水网密布,鸟语花香,是自然生态的宝地,是集生态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为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其中建成的南怀瑾书院,不但为学生们提供互动交流的人文空间,也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基地。
永嘉学派大师叶适说“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此次研学活动聚焦于物质性文化,却又不止于此,而是以物为文化浓缩符号的总体性,超越至温州文化的无限之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