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圣迹寻根路,红色圣地铸师魂
作者:吴雪倪、陈文文/文 吴雪倪、张豪威、陈文文/摄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9-28 浏览:
在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温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骨干教师们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研学之旅。从古都西安到革命圣地延安,六日的行程,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党性的锤炼。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行让思政教师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誓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铸就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辉煌篇章。
一、华清池畔悟兴替,兵谏亭前铸忠魂
9月22日,教师们步入临潼华清池,这里不仅是唐代皇家避暑胜地,更是近代中国命运转折的见证者。站在唐代御汤遗址前,教师们感慨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智慧,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随后,兵谏亭下的沉思,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力促团结抗战的博大胸襟,为思政课堂注入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二、南泥湾里耕希望,党徽之下誓初心
9月23日,教师们走进南泥湾,这片曾经的“烂泥湾”在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奋斗下,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大生产纪念馆内,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生产工具,诉说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辉煌历程。党徽雕塑广场前,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初心如磐。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将南泥湾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三、延安圣地寻根魂,宝塔山下铸师魂
9月24日在延安,教师们先后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毛泽东旧居、枣园等地,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丰富的史料让教师们对党在延安时期的执政经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下午,教师们登上了象征延安精神的宝塔山,在宝塔山下,重温入党誓词,教师们的心与党更加贴近,誓言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学生信念,凝聚青春力量。延安之行,是一次深刻的寻根之旅、补钙之旅、铸魂之旅。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教学和互动研讨,教师们对延安精神的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感悟。
四、抗大熔炉炼意志,梁家河畔悟真知
在庄严肃穆的凤凰山麓革命遗址,党员教师们追寻先辈足迹,重温了那段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一处处历史遗迹、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英勇事迹,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这里,第一支部进行了题为“汲取精神滋养·锤炼过硬党性”的党日主题教育活动。在此地上这堂特殊的党课,旨在引导教师党员以革命先辈为镜,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不断锤炼过硬党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的参观,党员教师们深入了解了抗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党和军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干部的光辉历史,深刻感悟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及其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革命精神。
梁家河村之行,更是让教师们切身感受到青年时期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奋斗历程。这些宝贵的经历,将成为教师们思政课堂上的生动素材,激励学生勇担时代重任。
五、永宁山上感温度,革命精神永传承
9月26日,教师们来到永宁山。永宁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岩石都诉说着革命的故事。站在山上,仿佛能看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奋勇抗敌的身影。窑洞内的简陋陈设、墙壁上的地图和文件,无声地展示着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的巨大心血。教师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誓言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六、古城西安忆统一,事变馆中思团结
9月27日,研学最后一天,教师们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在这里,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和实物文献,教师们深刻感悟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历程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次党性修养的提升,激励着教师们将统一战线的智慧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团结协作精神。
此次红色研学之旅,不仅让温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们深刻感悟了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更激发了他们作为思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将此次研学的收获转化为强大的内生动力,把红色基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之中,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努力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如题目所言:“古都圣迹寻根路,红色圣地铸师魂”,愿每一位思政教师都能在这条红色之路上,铸就属于自己的教育梦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