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基础教学部 > 工作动态

探寻历史脉络,启迪时代智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示范课开讲

作者:项熙丽 王丛琪/文 王丛琪/摄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4-05-14 浏览:

为充分发挥优秀课堂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活动整体安排,5月13日在博雅楼B213开展了《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示范课活动。此次示范课由我院项熙丽老师讲授,内容聚焦中国共产党如何打开革命新局面。教师发展中心张宝臣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雪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负责人纪英杰以及青年教师共同观摩学习。

1.jpg

项熙丽老师教学设计精妙,教学目标明确,以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新”为主线,带领同学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进行学习探索。课前,同学们观看了超星平台上课程相关视频和文献,对课堂中心问题有所了解和思考。课堂上,项老师从“中国革命为何在此时打开新局面”这一问题导入,引起同学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兴趣。温故知新,项老师请同学们比较了中共二大和中共一大纲领的差异,并以一个个逻辑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同学不断深入思考——革命新局面的新的内涵和体现。就如何理解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所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课堂讨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改变了“满堂灌”的单向输出方式,以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力,深度参与课堂,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对话氛围,有效破解了思政课的的一大痛点问题——课程吸引力不够,学生游离性听课,提升了课堂实效。

2.jpg

对同学的讨论进行总结后,项老师接着从新的革命理念、新的革命策略、新的革命高潮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带领学生们穿梭在历史的洪流中,深入剖析革命新局面的开辟过程,探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新面貌产生的发挥的历史作用。

3.jpg

项熙丽老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教材的重点、理论的惑点、学生的趣点进行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探索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课堂,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贴近学生、贴近具体,有效发挥了思政课价值引领的核心作用。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中,教师发展中心张宝臣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雪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负责人纪英杰以及青年教师就项熙丽老师的示范课共同进行了研讨。在座的老师们都表示,项熙丽老师的示范课展现了非常精彩的课程设计,不仅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逻辑清晰,而且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启发性。与此同时,各位参与研讨的专家和老师也就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思政课的实际,如何真正做到线上和线下融合教学、有效衔接,打造自主、协同、互动、探究的大学课堂,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记录。

5.jpg


6.jpg

此次示范课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经验的机会,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我院教学改革实质成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从“从事教学向研究教学”转变,营造人人参与教学研究,人人都有教学成果的局面。未来,我院将通过示范课展示新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