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彦副校长一行调研思政五门课程建设情况
作者:王丛琪/文 王丛琪/摄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4-06-27 浏览:
为全面深化思政课程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与专业化,确保课程在育人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我校于6月25日下午在思源楼A306会议室召开了思政五门课程即创业基础、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建设情况深度调研会议。本次会议由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文庆主持,副校长白彦,教务部主管吕萌明老师,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龙军,副院长许雪莲以及五门课负责人等多位教师参会,旨在共同研讨思政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径。
会上,各课程负责人依次上台,围绕教研室工作、课程设计、课时安排、成绩管理、课程改进等多个维度,详尽地报告了课程实施情况。他们表示,目前教学工作逐步有序推进,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并成功举办了多项教学活动。同时,也指出在实践项目推进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白彦副校长从课程设计的前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学生沟通的艺术性、保险保障的周密性以及细节处理的精确性等多个维度,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她特别强调,课程设计需以开篇之课为引领,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教学方法应推崇启发式、引导式,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学生沟通需注重技巧与策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与接收;保险保障需紧密围绕学生安全,明确保障范围与责任;而在细节处理上,更需精益求精,确保学生与学校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最后,副院长王文庆为与会教师解读新颁布的课程教学大纲。他表示,新大纲对五门课程及社会实践进行了全面修订,重点更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等相关方面。各课程负责人需确保课程目标紧密贴合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支撑相关毕业要求;课程内容需反映学科行业的最新动态,兼具创新性和实效性;考核评价方式需与课程目标相契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成绩构成及评价标准。同时,他鼓励大家根据专业毕业要求,明确课程对学生毕业要求的具体贡献点,确保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顺畅衔接。
本次会议深入交流了关于思政课程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就如何对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我校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