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 感受时代脉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湖南长沙、浙江安吉等地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作者:魏豪 丁岑 刘娜/文 罗文颖 李斯佳 林阿强/摄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4-09-25 浏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9月18—2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分别赴湖南长沙和浙江安吉等地开展了“追寻红色印记 感受时代脉搏”主题实践研学活动。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许雪莲副院长为领队,马克思主义学院10名专职教师赴湖南长沙、韶山等地深入研学。湖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此次研学,就是要深入挖掘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让历史“活”起来,让理论“实”起来,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和灵魂。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深入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感悟红色底蕴,体验文化魅力。“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岳麓书院,老师们感受到了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传承,了解到许多革命先辈在这里求学、探索真理的故事;登上岳麓山,教师们参观了黄兴墓、蔡锷墓等革命先烈的墓地,表达对他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在长沙简牍博物馆,老师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探寻文明的发展脉络,“简”读三湘,感受深厚的湖湘文化。
追寻红色足迹,坚定信仰力量。“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在橘子洲头,老师们瞻仰了青年毛泽东巨型雕像,感受着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情怀;雷锋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以及详实的文字资料,生动再现了雷锋同志短暂却光辉的一生,雷思鹏老师的现场教学更是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与雷锋进行了一场亲密而深刻的对话,让大家对雷锋的事迹和精神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老师们纷纷表示,会继承伟人壮志,弘扬雷锋精神,立足新时代,讲好思政课。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宁乡花明楼,老师们参观了刘少奇同志故居和纪念馆,纪念馆内丰富的史料和实物展示了刘少奇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大家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思考,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人格风范;在韶山,老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铜像广场。在铜像广场,老师们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鞠躬致敬,表达了对伟人的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这也更加坚定了老师们不忘初心紧跟党走、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的信念和决心。
另外一组10名专职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梁珂维为领队,走入湖州市安吉县的广袤乡村,深度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安吉的生动实践,提升教师们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和红色文化的归属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短短十个字,高度浓缩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理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两山论”成为我们党新时代治国理政制度化的理论学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行动指南。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箴言的发源地,安吉自然成为成功践行“两山”理念的范本,老师们沿着习总书记的步伐参观了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余村、黄杜村等,充分感受了安吉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位于安吉孝丰老石坎村的“浙北第一党支部”,它是浙北地区星星之火的源头,是革命先辈们播撒火种、点燃希望的地方。走进老石坎村,古朴的村落风貌和浓厚的红色氛围扑面而来,教师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参观了浙北第一党支部的党史学堂,聆听了老石坎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故事,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历史文物中深入了解了浙北第一党支部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突出贡献。纪英杰老师、罗文颖老师在这里开展了现场教学,带领老师们认真感受从烽火中“走来”的老石坎支部旧址的时代历史。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研学过程中,两支队伍还组织了多场交流研讨活动。回校后,各教研室还召开了研学分享会。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本次研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极发言,分享心得体会,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赓续红色血脉,研学实践真知。此次红色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学习,更是一次思想道德的洗礼,通过实践研学,全体教师深受教育,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深刻意识到要肩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要勤勉工作、接续奋斗。同时老师们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现实素材,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挖掘好、利用好红色资源,阐释好、传承好革命精神,躬身实践、教研合一,用心用情用力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永续传承。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