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学院“爱的教育”走访温州指南针非遗守护者与创新者李良才先生
作者:黄春慧/文 傅洁 张子涵/摄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时间:2024-11-18 浏览:
11月16日,温州商学院“爱的教育”爱心人物采访小组走进温州指南针制作非遗传承人李良才师傅家,采访了这位七十九岁高龄,但仍坚守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第一线的老人。他的故事和他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参与采访的同学的心。
李良才师傅十二岁跟随父亲学习指南针制作,“爷爷李应祥出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他将指南针记忆传给我的父亲李志文,指南针制作流程中最关键的淬火药水的配置是传男不传女的,我十二岁开始跟随父亲制作指南针,那个时候就知道,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学好这门技艺,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六十七年,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李师傅向同学们讲述他半个多世纪制作指南针的经历与故事。他一边说一边为同学们展示他收藏和制作的指南针,每一个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每一个都令人爱不释手。他介绍说他制作的指南针曾远销东南亚、台湾、香港以及国内各渔场,他为此感到骄傲。他告诉同学们一定要牢记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尤其指南针,如果没有它的出现,人类航海事业会推迟数百年”。
李师傅的阳台就是他的工作间,他现在每天仍在坚持制作指南针。制作指南针是个眼力活儿,为了眼不花,手不抖,让手艺生命更长,他坚持锻炼数十年,现在将近80高龄,但精气神特别好,手脚麻利,健步如飞,看上去才六十出头。儿子在杭州事业有成,他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说自己离不开这做了一辈子的指南针,而且也闲不住,趁身体还好,还想多为温州非遗多做点事情。
李师傅说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人们用手机就可以导航了,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太依赖电子导航系统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电子设备失效,传统的指南针仍然有其辅助作用,它可以帮助航海者在没有电子辅助的情况下确定方向,所以他现在正在研发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电子罗盘仪”。而且已经初步成功了,目前已经制作出了几台。李师傅说着为同学们演示了放在桌上的一台新式的物理指南与电子指南合一的他的发明创造。作为船用木制指南针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良才师傅不仅守护着这项古老的技艺,更是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他研发出的指东针等,目前他已经拥有4个发明专利,而且他研制的“动态大直径自动测量仪”,精度达到一根头发丝二十分之一毫米,曾获得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奖。作为一名普普通通手艺人出身的李师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他对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同学们问:“李师傅,您这一生还有什么心愿没有完成吗?”李师傅的回答,感到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李师傅说他心中还有三个愿望没有实现,有生之年他会为此继续努力。
首先,他希望能够继续改进电子罗盘,将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相结合,让指南针这项古老的发明在现代社会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他梦想着能创建一所温州指南针博物馆。这个愿望源自他对温州、对中国指南针非遗深深的爱。他希望通过指南针,让更多的人了解温州在海丝之路上做出的贡献,希望指南针的历史与文化能得以传承与弘扬。他正在为这个愿望奔走着,如果到那个时候他会将自己的收藏的指南针都献出来。
最后,他有一个看似遥不可及,却又充满诗意的愿望——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指南针能登上月球,在月球上指引方向。这个愿望不仅展现了他对指南针非遗的无限热爱,更是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美好愿景。
在采访中,我们被李良才老人身上的大爱精神深深打动。他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更是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文化传播者。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热爱,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颗热爱的心和一份执着的坚持。这一次的采访,同学们收获很多,有一种精神有一种爱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通识教育学院2024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