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 共起新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首个校级实践基地揭牌
作者:陈珏如/摄 肖莎丽/文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4-25 浏览:
4月23日,温州商学院与温州市瓯海区新桥街道瓯翔社区正式签约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旨在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动校地协同育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学生将理论融入社会服务,实现全面发展。新桥街道党工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潘飞燕,新桥街道社工办主任卢建克,瓯翔社区党委书记黄曼曼等接待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行师生。
调研参访:触摸基层治理的“温度”
活动伊始,瓯翔社区党委书记黄曼曼带领师生深入社区各功能区,详细介绍了社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与特色品牌项目。瓯翔社区打造了“微心愿”“幸福汇家”“晨夕邻里共练学堂”“小哥服务驿站”“儿童心智成长计划”等十余项品牌服务,覆盖老人、儿童、青年等全年龄段群体。黄曼曼表示:“社区工作不仅是管理,更是服务与共情。希望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体悟社会责任,用专业知识助力社区发展。”在沉浸式参访中,学生们以脚步丈量社区治理的脉络,从“微心愿”的温情兑现到“共练学堂”的文化浸润,从生态治理的匠心雕琢到全龄服务的细腻关怀,民生画卷的每一笔皆化作无声的课堂。这场知行合一的探索,不仅让青年学子触摸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深度,更以实践为墨、情怀为纸,书写了一堂鲜活生动的“行走思政课”。
签约共建:校地携手培育时代新人
参访结束后,新桥街道党工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潘飞燕分享了自己女儿在温州商学院求学的经历,并强调校地合作的重要意义:“社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也是青春力量反哺基层的舞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期待探索出一条校地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路径。”温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宜治院长则引用泰戈尔的诗句寄语学子:“‘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你的光走出黑暗’——希望同学们以善行服务社会,用信仰点亮人生,践行‘善行天下,爱满校园’的温商文化与精神。”
随后,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并为“温州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揭牌。马克思主义学院许院长指出,这是学院首个校级实践基地,未来将以瓯翔社区为平台,开展理论培训、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研究等多元化合作,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
双导师制:赋能实践育人实效
为强化实践指导,瓯翔社区党委书记黄曼曼被聘为温州商学院“社会实践指导导师”,并现场获颁聘书。黄曼曼在发言中系统阐释了社会工作的内涵与价值并鼓舞在座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是成长。青年学生应珍惜实践机会,在服务中锤炼本领、涵养情怀。”未来,她也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同设计“项目式”实践课题,如社区治理调研、公益讲堂策划等,推动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
青年之声: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自由交流环节,学生们围绕暑期社会实践踊跃提问,例如“大学生在社区的社会实践中能够做些什么?”“如何结合专业特长设计社区服务项目?”面对疑问,新桥街道社工办主任卢建克和社区党委书记黄曼曼都进行了逐一解答,建议学生从“小切口”入手,聚焦社区需求,发挥温商学子活力强、脑子活等优势,同时鼓励团队协作、合理规划。英语专业奚宁同学感慨:“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思政课不仅是书本理论,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我们青年应当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未来展望:构建“大思政”育人生态
此次校地共建是温州商学院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学院将打造“菜单式”实践课程,涵盖红色教育、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等主题,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瓯翔社区也将借力高校智力资源,提升治理水平,实现双向赋能。
正如陈院长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点亮心灵,而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未来,温州商学院与瓯翔社区将持续深化合作,探索思政育人与社区发展的共赢之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