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举办思政教育改革经验分享与研讨会
作者:陈雪/摄 陈雪/文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4-24 浏览: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能力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4月23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成功举办了思政教育改革经验分享与研讨会。此次会议旨在通过思政课的教育分享与研讨,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本次会议由于桂花老师主讲,她从教育改革的背景、理念和设计三个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于桂花老师指出,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覆盖广泛,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然而,由于教材表述往往较为抽象,缺乏生动具体的实例,学生在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时常常感到困难。这种抽象性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理论课程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讲解过多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于桂花老师提出了“带上课,走一程,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这一理念。她强调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而应拓展到课堂外,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教育者需要紧跟政策,直面新时代基础教育痛点,准确把握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的重难点问题。这意味着教师应深入学习、领会当前基础教育相关政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明确基本发展路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政策的要求,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于桂花老师在推动教育创新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强调根据本市的社会主义建设特色资源来遴选教育专题。在她的精品课中,选择的主题是“建设美丽中国”,并以温州市的三垟湿地为例,提出在绿色中寻求红色基因。于老师带着学生沿着研学路线一边游玩一边学习,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此外,于老师还提出可以开发一系列精品课程,如“推动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这些课程将本地资源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进一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特色,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
此次思政教育改革经验分享与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为培养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