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召开学情分析研讨会
作者:黄笑/摄 黄笑/文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10-22 浏览: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2026学年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要求,10月22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程的学情分析与教学研讨会议。会议由肖莎丽老师和李斯佳老师主讲,全体教师围绕学期初发布的学情调查问卷结果,深入分析学生特点和需求,聚焦教学痛点难点,共同探讨优化教学策略的具体路径。
会议伊始,肖莎丽老师介绍了本次学情调研的基本情况。为精准把握学生学习需求,本学期初“原理”和“形策”两个课程组面向全体学生发布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学习基础、知识需求、教学期待、线上学习资源、线下教学、AI融入情况等多个角度,“原理”课回收有效问卷数4000余份,“形策”课回收有效问卷15000余份,涵盖全校上课学生,为本次研讨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全体教师结合问卷结果展开深入分析,一致认为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是当前教学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学生高中政治学科背景的差异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其对课程核心概念、理论逻辑的理解接受程度,成为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老师们还研讨了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管理方式等等,针对调研发现的核心问题,课程组围绕教学策略调整展开热烈研讨,形成明确改革方向。
第一,分层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有无高中政治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上进行差异化调整。对无相关背景的学生,强化基础概念铺垫与理论渊源阐释;对有基础的学生,侧重理论应用与深度拓展,避免“一刀切”式教学。第二,直面学生现实困惑。会议提出,教学需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主动回应其关注的现实问题。教师在授课中需融入社会热点、时政分析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关心的就业、社会发展等议题相结合,破解“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学习困惑。第三,优化课堂互动模式。针对学生反馈的“参与度不足”问题,课程组计划增加案例讨论、小组研学、情景模拟、学生竞赛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全程深入参与教学过程,切实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次研讨会立足学情实际,为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路径。课程组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持续完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不断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助力学生深化对思政课的理解与运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10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