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杨书婷 来源:基础教学部 时间:2013-03-25 浏览:
2007年,黄春慧老师从温州大学教育学院调至城市学院,主要负责大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多年来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最受学生爱戴老师、教师技能奖等众多荣誉。2012年,黄老师又获得了温州大学及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优秀教师奖。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年的教师,黄老师回顾自己的工作、生活,感觉犹如采得百花酿成蜜——辛苦之后有收获,辛苦之余更甘甜。
一、热爱教育,以校为家。
黄老师一直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因获得荣誉自满,十几年如一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常常以校为家。在她的办公室里,至今保留着一个帐篷,有时上晚课或备课、加班到夜间,她就用这小小的帐篷在办公室凑活一晚,而顾不上回家。第二天,等待她的往往又是一天的繁重课程。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黄老师热爱教学,也热爱学生。凭着对学生的责任心,以对学生有益为出发点,她认真备课,并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方法革新。每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从来不会墨守成规,总要根据学生们的反馈增补或修改大量的内容,重新撰写教案、讲义。这种近似于“自找苦吃”的难题,黄老师做起来却是乐此不疲。
“除了爱,一个老师最无法推卸的就是对学生的责任。”“天底下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黄老师的话让采访者为之动容。她对学生向来一视同仁,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黄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学生们没有压抑之感,师生融为一体,一起讨论,共同学习。
学习语文不仅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更为了做一个有内涵、高素质的人,秉持着这样想法的黄老师在传授知识之外不忘育人,她常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反省自我。她更通过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担任指导老师,近距离地接触学生,关注她们的成长。黄老师曾担任城院社团“轩辕风”的指导老师,参与了学生素质拓展营、学长讲坛的教学指导工作。为了让同学们珍视中文,亲近文化,同时具备大学生应有的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黄老师用业余时间做“寻梦红楼”的讲座,利用周末时间辅导学生参加职业汉语测试,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热爱创新,潜心科研。
黄春慧老师自2007年到城市学院任教以来,一直潜心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反思到课程目标的确立;从教材的多次改编到《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从网络课程建设的投入到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引入;从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到从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耗费了黄老师大量心血,而且这不是一项当下即可见成效的短平快工程。几年来,教改工作并没有引起特别热烈的反应和回响,但黄老师秉持初衷,默默耕耘,带领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坚持不懈地在这条寂寞的路上奋斗、付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2年度院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大学语文教研室获得了三等奖,黄老师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新版大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是黄老师几年来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她一直以来追求的创新特质:
(一)教材上的创新:教材编写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思路。
以往的教材要么以人文主题为纲编排选文,要么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为序来编写,新编教材以“单元话题”与“单元语言表达专题”为纲进行选文、编写,尽量使选文与当单元能力要求联系在一起。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形式的创新:以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大学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引入朗诵、复述、讨论、辩论、演讲、答辩等形式。课堂教学形式不再以老师讲为主授,而是以学生在课外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言、讨论,课堂成为思想碰撞与语言交锋的场所。
(三)课外学习方式的创新:编写《学案》,创建网络学习平台,用《学案》连接课内外学习。
《学案》编写尝试解决课外学习难题。学生通过完成《学案》掌握基础知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获得拓展内容,双管齐下,弥补课堂发言可能占据大量教学时间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不充分、不丰富的弊端。
教学之路任重道远,教改之路坎坷漫长,但是对于热爱文学、热爱教师职业的黄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文字带来的快乐与感悟,始终是人生的一大快事。采访将结束时,黄老师表示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她将以更高的标准衡量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