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基础教学部 > 工作动态

记基础教学部教研活动

作者:基础教学部  来源:基础教学部 时间:2014-05-31 浏览:

    5月28日下午,基础教学部在综合楼B311教室举行教研活动,通过各位竞选老师的讲课比拼,选拔出部门骨干教师。参与本次评选的五位老师按抽签顺序各讲课40分钟左右,场面精彩纷呈。
    一号是大学数学教研室的潘建丹老师。潘老师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在说了课程性质、设计思路、学情、教法等情况的基础上,以定积分概念为例,严密地展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潘老师以生活中的需要计算形状不规则的土地面积这一实例引入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问题的解决步骤分明——分割思想、近似代替、求和,而由分割思想引申至无限分割取极限从而引出定积分的定义和相关展开,解决了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中心问题后,潘老师对定积分概念做了归纳小结并布置了相关练习。对时间的把控也非常精确,台下听课的老师们觉得节奏流畅,能始终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不觉疲劳。
        
    二号思政教研室的张永丽老师在讲解了课程结构、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情况后,主要突出了在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有益尝试。张老师将自己的经验归纳为“一提高,两结合,三贴近”,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张老师在讲解马克思哲学的同时结合西方哲学史和中国传统哲学,开拓学生的眼界。以辩证法的内容为例,列举了西方哲学中的著名悖论如“飞矢不动”和中国哲学中有无相生的道家思想对国画艺术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智慧引人入胜。“三贴近”部分,张老师在生动的实例讲解基础上引导归纳理论,强调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当今社会现实热点,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切为了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号徐爱华老师和四号张茜茜老师都来自大学语文教研室。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下,两位老师选择了不同的讲课内容,却体现出一些相近的教学思路和特长。目前大学语文教研室倡导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中心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以两位老师都非常重视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徐老师准备了配有图案的练习纸当堂发给“学生”们做笔头练习,张老师则准备了丰富的抢答题当堂闯关式提问并且以PPT的特殊音效区别答案对错,两种练习方式都极富趣味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收到了良好的练习效果。以练习驱动学生自主地思考、探索问题后,老师们再来点拨讲解,纠正错误拨开迷雾之余更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们更上一层楼地掌握习题背后的知识点。徐老师要求学生们总结墨子兼爱篇的论点论据,理清了思路之后再分析兼爱思想如何深邃博大,张老师让学生们辨别了生活中最容易写错的形近字之后再告诉大家杜绝错别字的最好办法——掌握汉字的字义与造形之间的联系,掌握汉字造字的原则和特点。两位老师都使用了较多的PPT素材,且多取自实际生活的现象和学生们课余关注的视听资源,让学生自然产生亲近感和适用感,不再觉得大学语文课堂一味高蹈于虚空,风花雪月而不接地气了。
                  
    

    五号邱晓丽老师分析了高等数学的课程性质、教材选择、学情、教学设计等,突出大学数学教研室策划主编的微积分教材和配套的指导习题,对于引入抽象概念及定理理解的教学难点,主张尽量引入实例,适当淡化证明。邱老师还介绍了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情况,数学课程以模块化的思路建构了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接着以“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为例,演示了教学过程。邱老师以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引入,图片上折叠的长方体标注了长、宽、高,体积的最大值与高有何关系?这一问题似乎并不深奥,但在将具体的计算题抽象为求函数在连续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后,邱老师步步抽丝剥茧,将问题分解为求函数在区间内的各极值,求函数在区间内的驻点与不可导点,令人豁然开朗。
              
    整个选拔过程因为参选老师们充分的准备、精彩的发挥,让台下观战的诸位老师联系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各自的课程特点,纷纷觉得受到启发,收获颇丰,更为部门有这些高水平高素质的同事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