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初赛
作者:基础教学部 来源:基础教学部 时间:2014-06-16 浏览:
4月下旬,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出了通知,大学语文教研室得知省第二届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即将开始。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省举办汉语口语竞赛正是响应号召,贯彻精神的及时举措。大学语文教研室积极展开准备工作,黄春慧主任提出要重视此次比赛,珍惜机会。张茜茜老师具体负责校级选拔工作。
6月初,经过一个月时间的通知、报名、前期准备工作,大学语文教研室全体老师观看参赛选手的录像视频并评分排名。比赛通知规定,校级选拔的初赛部分采用录像评审方式。每位选手的参赛内容分为“经典朗读与讲解”、“备稿演讲”两部分。“经典朗读与讲解”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各一篇,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备稿演讲”则由学生自行确定话题,围绕题目进行不少于10分钟的演讲。
选手们利用来自高中和大学语文课本的内容,精心做了准备。文言文朗读部分,同学们选了《报任安书》、《项脊轩志》、《劝学》、《滕王阁序》等耳熟能详的经典古文。这些篇目向来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学的光辉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学们多半默记在心,脱稿背诵。难得的是,在部分地区淡化古诗文教学的倾向下,各位参赛选手表示了对这些篇目的由衷喜爱,并能够分析作品的独到之处,表达自己对名作的心领神会。现代文部分选手们则多选择适宜朗诵、能够深入人心的现代诗、散文名篇,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食指的《相信未来》,朱自清的《匆匆》成了多位选手的共同选择。“备稿演讲”环节充分体现了每位选手的个性,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日常的现象、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起,引出“大学生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当今的女生是不是比男生更能承担”,“大学生如何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感恩的品质要如何养成”等一些严肃的命题。选手们并非泛泛而谈,大言炎炎,而是充分表现出他们满怀青春理想,认真对待生活,透过日常琐事的表象不断地思考、探索、追寻这些与自己的人生前途息息相关的问题。


老师们的评分则基本从仪态、语音、内容三个方面出发,判断每位选手的仪态是否大方、自然,普通话语音是否标准,朗读时语调能否做到抑扬顿挫,语言表达节奏是否流畅、合理,特别是阐释和演讲的内容是否充实到位,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在此基础上给每位选手打分,最后排出名次。在观看比赛的录像过程中,老师们不时交换意见,每看完一位选手,所有老师都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肯定选手的优点,同时指出还有待改进之处。深入的讨论确保每位选手的付出都得到认真对待,闪光点不会被遗漏,缺陷也无法蒙混过关,评分公平公正。
张茜茜老师整理出参赛选手的全部信息、比赛的资料,最终的排名,并总结了整个校级选拔的过程,将相关材料提交至省竞赛组委会办公室,等候进一步的评审,以选出代表学院参加决赛的选手。
围绕这一活动,大学语文教研室组织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完成了细致的初赛选拔,接下来的时间,教研室还将组织力量对进入决赛的选手进行辅导,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水平,争取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